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一)《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
1.(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6,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掀起土地改革运动。
2.(识记)“三反”运动
1951底至1952春,针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3.(识记)“五反”运动
1952.1,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展开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4.(领会)西藏和平解放
1951.10,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5.(领会)没收官僚资本
解放战争后期,随着三大战役的展开,中国共产党首先从已经解放的东北地区城市开始没收官僚资本;1949.1发布指示,到1949底至1950初,大陆地区官僚资本企业都由人民政府接管,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削弱资本主义经济力量;
- 壮大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6.(领会)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初步开展118
-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废除了帝国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在华特权,维护国家独立。
- 针对美国等封锁、遏制新中国的情况,中共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了 “ 另起炉灶 ” 、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 “ 一边倒 ” 的外交方针
- 1949.10.2 ,苏联第一个照会中国政府,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后多国与中国建交;毛泽东访苏,后两国签订互助条约。
- 1952.10 ,亚太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7.(简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民主改革115 - 116
- 1950.6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掀起土地革命运动。
- 为巩固新生政权,新中国展开了镇压反革命运动。
-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进行了其他多方面的民主改革:
令工人阶级成为企业的主人;对私营工商业全面调整;为解放妇女和形成新的社会风尚,人民政府颁布婚姻法;改革文化事业;1951.9,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8.(简用)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的基本条件116 - 117
1950.6,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毛泽东指出,要获得国家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具体做法上:
- 打击少数金融投机商,控制金融市场
- 调集全国主要物资集中抛售,与不法商人周旋,稳定物价。
- 成立以陈云为主任的中央财经委员会,金融工作走向统一。
- 统一财政工作,统一货币。
9.(简用)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及其原因117 - 118
经三年努力,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主要产品年产量超过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最高水平;财政收支平衡,职工、农民收入增加;国民经济结构深刻变化,国营经济发展更为迅速;这表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不仅有数量发展也有性质变化和质量提高。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主要由:
- 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同其他工作的关系。
- 从国情出发,对财经集中统一管理,制定 “ 不要四面出击 ” 的正确方针,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 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扬优良传统和作用,及时有力抵触资产阶级的腐蚀。
10.(简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1953年,中国政府抗美援朝,彭德怀为总司令;经过三年作战和谈判,迫使美国签停战协议。
在国内发起抗美援朝运动,激发全国人民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成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各项社会改革的巨大动力。
抗美援朝的胜利,使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1.(综用)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13 - 114
- 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 军阀割据、战乱频频、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度,创造了前提条件。
-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12.(综用)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面临的新考验114
- 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 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 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 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些问题根本上说是前进中的问题;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做到。
(二)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
1.(识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识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改革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识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3.(领会)资本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工业化120 - 121
- 资本主义工业化:欧洲各国、美国、日本走通了
- 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走通了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在帝国主义时代,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已经失去,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4.(简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与性质119
- 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 存在多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的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 基本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上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因素;本身具有过渡性。
5.(简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向社会主义过度采取的实际步骤120
新中国成立初三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
-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地位
- 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6.(综用)过渡时期总线路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121
-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他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三)开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识记)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
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促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识记)“四马分肥”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利润分配形式的形象说法:
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和资方利润四个部分
3.(领会)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122
- 互助组:萌芽
-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
-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
4.(领会)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123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
- 初级形式:资本家运营,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订立合同,在企业外部建立联系
- 高级形式:公私合营(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5.(领会)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工业建设的成就124
1953年开始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特点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为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奠定物质基础: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
1956年在工业建设上的成就: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北京电子管厂、沈阳飞机制造厂;主要指标大都提前完成。
6.(简用)完成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122 - 123
- 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
- 农民安居乐业、生产发展、生活有所改善
- 中国农村在稳定气氛中完成从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经营的历史性转变;
- 虽有遗留问题,但总体是成功的。
7.(综用)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122
- 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 发挥土改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合作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 农业互助合作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 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 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8.(综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及意义124
- 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所有制
- 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
- 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有利于发挥资产阶级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特长,又可以为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创造条件。
9.(综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25 - 126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 中国继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后,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这是进入社会主义的主要标志。
-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就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 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正是要推进工业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