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1.(识记)洪秀全和金田起义 44
1851.1,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
1851.3,宣布称天王;
1851.9,永安建制,封东王杨秀清节制诸王,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1853.3,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首都;
1856年达到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2.(识记)天京事变 45 :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1856.9,天京事变爆发,东王李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后败亡。
3.(领会)《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44
《天朝田亩制度》颁于1853年冬,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1.内容: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存与分配方式,按”两”为标准,其余归国库,支出也由国库分配等,领导人希望通过这个方案建立理想社会。
2.性质: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较王振社会改革方案,代表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反应农民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和以往相比思想内涵更深刻;但并未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4.(领会)《资政新篇》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45
太平天国后期,”玕王”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作为统筹全局的建议。
1.政治:禁朋党,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律制度;设”暗柜”监督官员,改革弊政。
2.经济:发展近代事业;吸收外国科技,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
3.思想文化:设新闻官,新闻馆;革除社会陋习;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4.外交:主张同各国交往通商;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和建议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和土地问题,决定了其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5.(简用)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46
1.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阶级局限性,既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也无法长期保持团结,制止腐化。
2.没有科学理论的知道: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能正确指导斗争,无法维持长久团结,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3.领导人笼统的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称为”洋兄弟”,说明他们对资本主义列强缺乏理性认识。
太平天国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不能肩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6.(综用)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45-46
-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 旧式农民战争最高峰,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 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严厉批判,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 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 和其他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二)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1(识记)洋务派:统治阶级内部部分人,”自强”、”求富”等;
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
冯桂凤对洋务事业最先做出完整表述,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识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1年清政府设立,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
3.(领会)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 47
1.兴办近代企业:从军工,江南制造总局(第一近代工厂)、金陵机器局、马尾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到民用,多数官督商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
2.建立新式海陆军:洋枪队,福建+广东+南洋+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是主力,李鸿章管辖。
3.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京师同文馆/广方言管);工艺;军事(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
4.(简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48
1.具有封建性;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此外,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反对兴办洋务,多方阻挠。
中日甲午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5.(综用)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48
1.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三)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
1(识记)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代表人物除两人外,还有谭嗣同、严复等;
2.(识记)”百日维新”:1898.6.11,光绪皇帝宣布变法,只维持了103天。
3.(识记)”戊戌六君子”:9.28,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被杀于北京。
4.(领会)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活动 49
1.向皇帝上书:1895年”公车上书”,康有为成为倡导维新运动的旗手。
2.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人类公理》;梁启超《变法通议》,谭嗣同《仁学》,严复《天演论》。
3.介绍外国的变法: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等书。
4. 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梁启超——上海《时务报》、严复——天津《国闻报》、湖南《湘报》等;康有为——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长沙时务学堂等。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培养骨干力量,制造社会舆论,重点则放在光绪皇帝及其周围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
5.(领会)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49-50
1898.3,张之洞《劝学篇》成为对抗维新变法代表作;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主要围绕三方面:
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学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涉及领域广泛,较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文化思想领域中西学、新旧学之争,开阔眼界,为变法做了舆论准备。
6.(简用)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51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主要有: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3.脱离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朝气,表达政治诉求;失败暴露出这个阶级的局限性,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采取革命手段。
7.(综用)戊戌维新运动历史意义和影响 50-51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反应时代需求。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传播,对近代教育发展起积极作用。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